蒋燕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高质量持续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不断助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注重思想引领,确保高校党建工作特殊性地位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如何,是观测党的建设整体质量的重要尺度,更是关涉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注重思想引领,筑牢思想之基,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枢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始终围绕两大基本内容展开。一方面,要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抓住党管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始终围绕以高质量党建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细、落小、落实,采取各种举措,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完善体制机制,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运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逐渐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党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重围绕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布局,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要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不断探索“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这一重大课题,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切实做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推动党的建设向高校基层延伸。要完善建设标准,强化教育培养,深化改革创新,严格监督问责,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大力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决定的贯彻落实。
打造智慧平台,提升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到了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党建工作既提出了新的挑战,又提供了新的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依托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因势而新”的体现。新形势下,我们要顺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着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将党建工作从网络化推向立体全面的智慧化;在智慧党建平台搭建基础上,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开发、管理、分析和运用好基础数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使管理更加精细化;充分利用微信群交流、视频会议、微党课等方式,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推进的党建工作模式提升育人成效。
发挥协同效应,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系统化发展
高校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发挥协同效应,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系统化发展。一方面,要注重高校党建工作系统内部资源的合理匹配与整体优化。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层级来看,有校级党的委员会、院(系)级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教师学生党支部三个层级;从高校党建工作涉及的主体来看,包含高校党委、基层党支部、高校师生党员等多个主体。这些层级与主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需要以系统论的思维,根据整体性原则发挥好各自的性能和作用,以实现系统优化。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性原则,全方位建构“党建+”模式,注重高校党建工作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相互沟通和同向同行。要把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实现高校各种工作和多项功能协同发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业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有机融合,发挥协同效应。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书记)